。
&esp;&esp;所以子贡一大早就出来转悠,正是想看看,能否找点事情做。
&esp;&esp;他先去了港口边,莒国的船只可以在沿海行驶捕鱼,子路看见长满松树的峭壁之下,十几只渔船正忙着收网。
&esp;&esp;在不计其数的渔船桅杆中,他还瞥见一艘大型舫舟船正卸下从齐国运来的货物,齐莒之间隔着沂蒙山系,6路并不方便,却有一条沿海岸线的航线,但需要绕开数不尽的暗礁和岛屿,危险性极大。港口往南,则是煮盐的滩涂,琅琊山上的树木被砍伐下来,加入到煮盐的事业里,鱼盐是莒国的主要收入。但因为齐国的缘故,莒子禁止向鲁出售,转而卖给泗上诸侯。
&esp;&esp;子贡在港口转了一圈却一无所获,他不通水性。又不会捕鱼,而且不会说莒国放言,故无人要他。
&esp;&esp;他只能无奈地折返到城西馆舍密集的地方,心里踌躇满志。
&esp;&esp;子路曾是卫国轻侠,什么苦活累活没干过?甚至打家劫舍也不例外。若是逼急了,大不了蒙上面巾,向外国来的商贾或使者“借”点钱帛了。
&esp;&esp;他暗自想道:“无论如何,不能让夫子受苦,要早日凑齐路费,离开莒国。”
&esp;&esp;子路不善的目光开始打量路上的车马,寻找目标。但当共计百人,驾轻车肥马,打着鲁国旗号的使节团经过时,子路却一时心虚。连忙掉过头去。
&esp;&esp;但已经晚了,有人一眼就瞧见了蹲在城门洞内,如同无业游民的子路,连忙欢喜地喊道:“子路!”
&esp;&esp;正是子贡。
&esp;&esp;“子贡你来莒国,究竟想要作甚?”
&esp;&esp;坐在一处售卖狗肉的市肆里,有子贡掏钱,子路难得地狼吞虎咽起来。他大碗喝酒,大碗吃肉,待到酒足饭饱,这才打了个饱嗝。擦去浓须上的酒汁,抬头问了这么一句。
&esp;&esp;子贡之前已经询问过夫子的事情了,知道孔门弟子们处境艰难,他此次前来。一个目的就是给夫子送些钱帛加以支持。他在陶丘时也有不少积蓄,资助孔子远行当然是力所能及。弟子不能在恩师身边服侍就算了,若还让他在外受苦,子贡羞于自称为士!
&esp;&esp;至于公事,他也没避讳。
&esp;&esp;“大将军威服泗上的事情,子路你应该知晓了罢?”
&esp;&esp;“何其伟哉。自伯禽之后,鲁国再没有这么兴盛过了”虽然有许多误会,也有许多不认可的地方,但子路对赵无恤短短三年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叹服不已,甚至有些惋惜自己不能亲自见证。
&esp;&esp;他笑道:“现如今在泗上诸侯云集的馆舍里,甚至已经有外国行人感叹说,说‘赵氏于是乎小伯了’!”
&esp;&esp;这是用来赞叹齐庄公,齐僖公事业的话,二君在位时政局相对稳定,齐国元气渐复,国力日增,征伐异国,主盟诸侯,史称庄僖小伯,既区域性小霸,打下了齐桓公称霸的基础。
&esp;&esp;但齐庄公、齐僖公,甚至是后世的历代小霸,至少也是诸侯一级别的。赵无恤身为鲁国之卿,被人暗地里如此赞誉,倒是千百年来头一遭,这份霸道和跋扈,也就他的老祖宗赵宣子能比。
&esp;&esp;子贡对助赵无恤取得如此成就也挺自豪,他笑了笑道:“没错,泗上诸侯皆服,但这东海之滨,莒国却仍与鲁国为敌,故我特来劝说莒子。”
&esp;&esp;“这不可能。”子路自诩较为了解莒国的情况,大摇其头道:“莒与鲁,世仇也,且莒国虽衰,也有兵甲万五千人,沂蒙、琅琊皆险隘也,山河形胜非邾国能比。而且莒子态度坚决,想要莒国服鲁,这是绝不可能的!”
&esp;&esp;子路这么说是有依据的,鲁国对夷君夷民的莒国一直采取蔑视的态度,由此成为莒国最大的敌人。因此,莒为求得自身的生存,经常依附于大国晋、楚对抗鲁国,比如虢之会求助于楚,平丘之会求助于晋。
&esp;&esp;到了近几十年,齐国乘着晋国六卿各自为政的机会,渐渐将莒国变成了自己的与国。齐侯杵臼两次伐莒,召开蒲隧之盟,迫使莒共公逃亡,扶持了亲齐的莒子狅,莒国算是紧抱齐国大腿的小弟。
&esp;&esp;这样的莒国,怎么会向鲁国投降,和泗上诸侯一样卑躬屈膝,缴纳贡赋呢?
&esp;&esp;子贡却只是一笑:“先公后私,子路你且先将这些钱帛给夫子送去,我去琅琊行宫一趟。”
&esp;&esp;他起身瞧了瞧即将日上三竿的太阳,自信地说道:“太阳落山前,我一定会让莒子认清时势!”
&esp;&esp;ps:大章一顶二,今天就这样了(未完待续。)